搜索

您的关键词

news

新闻中心

社会责任

寒露主题海报__2025-09-16+15_29_31(1)

寒露至 秋意浓

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

因露水因寒气而凝结,故称“寒露”

进入寒露,时有冷空气南下

昼夜温差较大,并且秋燥明显

树叶开始变黄

是赏秋景的好时节。

寒露惊秋晚·朝看菊渐黄

寒露,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。夜晚,仰望星空,会发现代表盛夏的“大火星”(心宿二)已西沉。寒露后,太阳高度继续降低,气温逐渐下降。寒露与白露节气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,寒生露凝,因而称为“寒露”。

默认标题__2025-09-19+17_09_33.png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此时气温较“白露”时更低,露水更多,昼夜带寒意。在中国民间,有“露水先白而后寒”之谚言,其意为经过白露节气后,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的“白露欲霜”。

默认标题__2025-09-19+17_06_42.png

关于寒露的谚语还有:“寒露过三朝,过水要寻桥”,指的就是天气已带寒意,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。寒露期间,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温差变化。从洁白晶莹的露气转为寒冷欲凝,生动地反映出气温的不断下降。随着寒气增长,万物也逐渐萧瑟。

千家风扫叶·万里雁随阳

元代文人吴澄编著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,将寒露分为三候:一候鸿雁来宾;二候雀入大水为蛤;三候菊有黄华。寒露时节,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,北方已是深秋,偶见早霜,南方也秋意渐浓,蝉噤荷残。

默认标题__2025-09-19+17_17_23.png

一候鸿雁来宾

从白露开始,鸿雁即开始陆续南飞过冬,到了寒露,北方实在待不下去了,所有鸿雁都呈人字型或一字型结队南飞。

二候雀入大水为蛤

古代先民观察到寒露时节雀鸟减少,海边蛤蜊增多,因两者纹理色泽相似,便产生了“雀鸟入水化为蛤蜊”的想象。

三候菊有黄华

菊花开始普遍开放,呈现金黄色的花朵。菊花在晚秋土旺之时开花,寒露赏菊成为秋季重要习俗之一。

默认标题__2025-10-08+08_38_49.png

化蛤悲群鸟·收田畏早霜

登高赏菊

寒露时节,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机。古人认为,登高可以“避灾”,如今这-习俗演变成亲近自然的方式。

默认标题__2025-09-19+15_30_46.png

吃芝麻

寒露到,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。根据中医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养生理论,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、润肺益胃。于是,民间就有了“寒露吃芝麻”的习俗。芝麻,在《神农本草经》和《本草纲目》等医药学专著里都享有很高的评价,可广泛应用于食疗。

默认标题__2025-09-19+15_33_25.png

收秋菜

对农民来说,寒露是忙碌的"收获季”。此时,萝卜、白菜、菠菜等秋菜成熟,人们会抓紧时间收割,一部分留作冬季食用,一部分腌制咸菜为寒冷的冬天储备"新鲜滋味”。

默认标题__2025-10-08+08_36_11.png